“若是婶子不收下,那这事我也不好意思开口,我还是去找别人帮忙吧。”张梅花转身要离开。
赵婶子忙喊道,“成成成,婶子也不白拿你鸡,保管把事给你办好。”
张梅花把整只鸡塞到她手里,笑着道:“我刚分家,家里没有个好锅,所以想麻烦婶子帮我炖一下鸡。”
“嗐!我还以为是啥大事,就这点事哪儿能要你的鸡。”赵婶子提着鸡就往灶屋走,“桃姑,拿些干柴进来烧水。”
小姑娘擦了擦口水,她听明白了,今晚有鸡吃。
炖鸡起码得半个时辰,张梅花决定等会再来,鸡内脏已经被她放到了空间仓库里,不用担心天热会腐坏。
回到茅屋,两小只与小灰在院子里玩,天气太热,头发和衣裳打湿了一身汗,浑身散发汗臭。
村里的水井因为干旱,两个月前就没再出水,村里人都是去河边打水,茅屋离得远,家里更是没有一只水桶,想要挑水洗澡根本不现实,趁着天还没黑,她带着两小只往河边去。
途中遇到往回挑水的李大成,二人对视一眼并没有打招呼,仿佛如陌生人一般。
四丫仰着头,小脸皱成一团,“娘,大伯是不是也不想认咱们了?”
“不认就不认,以后我们没有大伯,只有娘。”四牛紧咬着牙。
“可是……”
张梅花无奈看向四牛,上次的事估计对小家伙打击很大,可在这孝道为天的古代,亲情又岂是那么难割舍。
等洗完澡,天渐渐暗下来。
刚踏进隔壁院子,一股鸡肉的鲜香味传来。
赵家出去干活的人正在院子里忙。
恰好碰到赵大婶从灶房里走出来,“梅花,你来的正好,这鸡给你炖出来了,赶紧端回去。”
正低头忙活的赵家众人闻着散发出来的香味,齐齐咽口水。
赵大宝不悦开口,“这鸡可真肥,废了咱家好多柴呢!”
张梅花笑道,“大宝说得对,这事是我麻烦婶子。”
赵大婶蹬了自家大儿子一眼,“你个馋嘴的东西,老娘这些年是饿着你了还是咋地?一个个整天盯着别人的东西,有这闲工夫还不赶紧干活!”
赵大婶吼了一嗓子,院里的人立马低头忙手上的活。
“我家这些个一天天尽干蠢事,让你看了笑话,这是一整只鸡,你数数,一块儿肉都没少。”一大盆鸡汤递到面前,上面飘着一层油汤。
“这鸡肥,下锅炒出了好多油。”
张梅花笑着接过,“多谢赵大婶,不过说好了给半只就给半只,桃姑,你快去拿只大一些的碗。”
桃姑抬起头,期待地看向赵大婶。
院里人竖着耳朵听。
这么一大盆鸡肉分出一半,他们每个人都能吃到两块肉,浓稠的鸡汤兑上水,还能喝上一小碗。
赵大婶脸一沉,推着人往外走,“这咋成,咱家可不能平白要你的鸡汤,你赶紧带回去。”
“桃姑,听婶子的快去。”
桃姑咽了口唾沫,飞快跑进灶屋拿了一个大碗出来。
张梅花二话不说倒了满满一大碗,“婶子,这你不能推脱,日后有事我也好开口不是。”
桃姑站在一旁,不敢看自己娘难看的脸色。
“你这个死丫头!”
“婶子别骂孩子,要怪你怪我好了。”张梅花笑呵呵道。
赵大婶恨铁不成钢,“咱两家离得近,以后有啥事你喊一声就成。”
二人客套几句,张梅花牵着四牛和四丫离开。
人一走,院子里的人就往灶房围去。
赵大婶将鸡肉倒在锅里,往里加了几瓜瓢水后盖上,“老大媳妇,去柜子里抓一把白米。这些日子大家也辛苦了,今个咱们吃顿好的,距离秋收还有两月,再熬一熬。”
这话一出,围着的人眼睛都亮了。
每年秋收收上来的粮食要上交三成,剩下七成要拿去镇上换银子置备冬衣、粟米和陈米等。
赵老头在屋檐下抽着旱烟,“嘿嘿,你们几个小子可要记得别人的好,这做人不能忘本~”
张梅花领着两人回去时,院子里飘着米饭的清香。
四牛揭开盖子时表情错愕,小小的脸上尽显忧愁。
照她娘这样吃下去,借的粮食怕是吃不了几顿就没了。
正想着,低头一看,碗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只大鸡腿。
四丫扒拉了一大口泡着鸡汤的白米饭,好吃得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,“娘说了,哥最辛苦,以后大鸡腿都让给哥吃!”
四牛抿了抿唇,“娘,你身体刚好,这鸡腿………”
“说给你吃就给你吃,娘身体好着呢。”张梅花板着脸。
孩子太懂事也不是件好事,她都不忍心说重话,万一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咋办,她这个后娘还真不好当。
夜晚,肚子里不再空落落,两家人睡得很香。
张梅花抹了一把额头的汗,万能超市的作物种子板块不需要勤劳点解锁,她兑换了各种常见的农作物种子,播下后一一浇了水,洗个澡这才出空间。
一下子获得一千三百点勤劳点,她毫不犹豫花五百解锁了肉类板块。
次日一大早,张梅花搭上了去镇上的牛车,一起的还有几个村里的妇人。
王春芳穿了一身没有补丁的粗布麻衣,发间别着一把老旧的银簪,几人妇人围着她问东问西。
“春芳,你这衣裳料子是棉麻吧?摸着一点也不扎手。”
王春芳嘴角翘起,故意提高了声音,“这可是今年新来的料子,十八文一尺,我家男人非得给我扯两尺做身新衣裳。瞧你们手心的茧子,可别把我的衣裳给摸坏了。”
听她这样说,几个妇人看了一眼手心,尴尬地收回手。
“我们也不是故意的,你可别生气。”
赵赖子媳妇瞥了瞥嘴,低头看见粗糙不少的双手,一股委屈感涌上心头。
这李老三分明是她先看上的,当初她要死要活想嫁,二人也见了面互相有意,可这王春芳横叉一脚,抢了她的好姻缘。
家里也不想耽搁,应了石子村别家的求亲。
赵家就赵赖子这么一根独苗,家里也还算富裕,有年轻的公婆帮衬,她这些年过得也还算如意。
可到了后面,她才发现这两家根本没法比,光说男人,赵赖子就比不上赵三财。